• 周二. 7月 29th, 2025

感动中国网

感动中国 感动世界

拨云见日:正视中国食品安全与网络谣言之殇

7月 29, 202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便利,却也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领域频遭网络谣言的冲击,尤其是国内水果市场,每逢上市季节,便深陷谣言的泥沼。从阳光玫瑰导致呕吐不止,到西瓜被恶意注射药剂,再到草莓一夜膨大成熟等荒诞说法甚嚣尘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水果似乎总是安然无恙,鲜见负面报道。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食品安全以及网络谣言背后的复杂问题?

一、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数据与事实的呈现

  (一)农药使用情况的深度剖析

  从全球农药使用数据来看,2020年日本农药使用量为5.2万吨,人均0.4千克;中国使用量为27.3万吨,人均0.19千克;美国使用量高达40.8万吨,人均1.23千克。到2022年,巴西以80万吨的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22%,位居榜首;美国46.7万吨紧随其后;印尼29.43万吨位列第三;阿根廷26.23万吨;中国则降至23.5万吨,仅占全球的6.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并非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更不是人均使用量最高的国家。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积极推动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加大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农药市场秩序,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

  中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在农产品种植环节,加强对土壤、水源等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确保农产品生长环境安全;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在流通环节,建立了食品追溯体系,实现了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在餐饮服务环节,加强对餐饮单位的卫生检查,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

  此外,中国还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中国已制定了数千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了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等各个方面,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

二、网络谣言肆虐的背后:动机与危害

  (一)谣言背后的复杂动机

  商业利益驱动:部分不良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制造谣言,抹黑国内竞争对手。例如,一些进口水果经销商为了提高进口水果的市场份额,故意散布关于国内水果的谣言,误导消费者,从而达到打压国内水果产业的目的。他们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通过网络平台大肆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博眼球与流量至上: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不惜编造耸人听闻的谣言。他们深知,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热点话题,一旦发布相关谣言,往往能够迅速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这些自媒体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信力。

  意识形态渗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试图通过网络谣言来扰乱中国的社会秩序,破坏中国的经济发展。他们将食品安全作为攻击中国的突破口,故意制造恐慌情绪,误导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认知,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这种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不仅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二)网络谣言对中国水果产业的严重危害

  消费者信心受挫:网络谣言的传播,使得消费者对国内水果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往往会因为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而选择进口水果,或者减少对水果的消费。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国内水果市场需求下降,水果价格下跌,果农和水果经销商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产业发展受阻:中国水果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数百万果农的生计和众多相关企业的发展。网络谣言的肆虐,使得水果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果农们面临着水果滞销、收入减少的问题,许多水果种植户甚至不得不放弃种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同时,水果加工企业也受到了影响,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整个水果产业的产业链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社会资源浪费:为了应对网络谣言,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辟谣和澄清工作。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推动水果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等方面,但却被无端地消耗在了应对谣言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公众认知偏差:食品安全恐慌的根源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往往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食品安全信息。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普通公众缺乏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入了解,容易受到谣言的误导。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往往夸大事实,片面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恐慌情绪。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判。

  (二)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一些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时,许多人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相信并转发,而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这种从众心理使得谣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

  (三)传统观念与偏见的束缚

  部分公众受传统观念和偏见的影响,认为进口水果一定比国内水果安全、优质。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进口商品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国内水果产业的发展缺乏了解。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公众更容易相信关于国内水果的谣言,而对进口水果的问题则视而不见。

四、应对之策:多管齐下,共筑食品安全与信息清朗防线

  (一)加强食品安全科普教育

  政府主导,构建全方位科普体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的投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体系。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普讲座、线上线下互动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开设食品安全科普专栏,定期发布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企业参与,增强消费者信任: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科普教育,通过举办企业开放日、产品溯源活动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向消费者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和消费知识。

  社会组织助力,扩大科普覆盖面: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社区宣传等方式,将食品安全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扩大科普覆盖面,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二)强化网络监管,打击谣言传播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谣言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故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情节较轻的,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形成有力的法律震慑。

  加强平台管理,落实主体责任: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应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谣言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删除网络谣言,对造谣、传谣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同时,加强对平台用户的教育和引导,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公众应自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和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在面对网络谣言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等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同时,积极参与网络监督,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

  (三)提升国内水果产业竞争力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水果产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绿色、有机水果,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

  打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水果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水果品牌。通过品牌营销、质量认证等方式,提升国内水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加强水果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通过发展水果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延长水果产业链,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五、结语:理性看待,携手共进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非如网络谣言所描述的那般不堪,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尊重事实,相信科学。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损害了中国水果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公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在应对食品安全与网络谣言问题的道路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政府应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科普教育和网络监管力度;企业应诚信经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公众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辨别能力,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不盲目跟风传播谣言。

  只有各方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才能打破网络谣言的阴霾,让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享用国产水果,让中国的水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拨云见日,正视问题,共同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食品消费环境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任汉波,1961年7月出生于湖南岳阳,1978年应征入伍,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先后就读于长沙铁道兵学院(后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1999年并入国防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中央党校等。在部队和中央企业服役和工作四十余载,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于2021年7月退休。现为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世界人文研究院副秘书长、研究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