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一大早,长垣市丁栾镇前吴庄村村室就聚满了群众。八点钟,当我们踏进村委小院。
屋里就响起热情的招呼声:
“过来了,先歇歇吧。”
“看你们多好。大热天来给俺剪头,还不要钱。”
走进门,志愿者搬出桌椅,熟练打开理发包,拿出工具,娴熟地给大家剪起来。
一个大爷说:“现在社会真好,上门理发都免费。”
还有一个大妈剪完头,感动地说:“走吧,去我们家吧,我给你们包饺子。”
这些朴实的群众,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只会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谢。
群众是这么好,你给他们做一点点事,他们就记在心里,念在嘴里。
驻村工作中,经过摸排,我们发现前吴庄村没有理发店,周围最近的理发店也在两公里以外的村庄。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是很大的困难。加之理发贵,村里一些老人,就自己对着镜子剪,或让家人剪,完全没个形状。
我们就联系志愿者,每周一定期在村室,为大家义务理发。开始人并不多,我们还奇怪,想着怎么没人理。后来我们到周边走访,听一个群众讲,才知道原因。她说村里老人多,都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微信,所以不知道村民群里发的通知。
这提醒了我们,下一次理发,在微信群里特意提醒村民,告诉家里长辈。理发前,还在村里的喇叭里广播一下。
果然,村民越来越多了。
她们一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群众无小事,真诚暖人心。给群众理发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群众、走进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心声、为群众服务的过程。
有一个大妈,六十多岁了,理发时不断叹气,愁容满面。我们就问询情况。原来老人的儿子前几年意外去世,留下一个孙子,今年刚考上大学,老两口正在为孙子的学费发愁。
我们联系教育部门,帮助他们申请助学贷款,并协调一家爱心企业捐助五千元,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还有一次,一个七十多的老人走过来,我们以为他是要理发。搬椅子要他坐着排队。没想,他站在一边,怯怯地问能上门理发吗。原来他家里有九十九岁的老娘,卧床不起,不能出门,这老人是个孝子,就过来问。
在在场的人理完后,我们就专门赶到他们家里,给老人理了发。此后,又制订了专门针对上门老人服务的计划,事先登记需要上门服务的人员。
还有一次,一个大爷过来理发,他头发乌黑,红光满面。不想,旁边一个人说,你今年八十几了。“八十三。”我听了吃了一惊。他的样子怎么也不像八十多的老人,看样就六十来岁。
我就问他一些生活起居方面的习惯,原来他很注重养生,不抽烟,少喝酒,爱劳动,性格开朗。现在依然下地劳动,不忙了就在村头一班人下下棋、打打牌,爱说爱笑爱玩。
我就据此整理了《养生三字经》:要健康,不抽烟。少喝酒,心乐观。爱劳动,身体健…。
文章发在村微信群里,组织大家学习。这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对于倡导健康生活、戒除烟酒恶习影响很大。
还有的群众,反映麦收期间,一些人家将秸秆堆在路边,影响通知,我们马上开展了道路清洁整治工程;一些群众反映路是修好了,可是缺些花树,我们购置冬青、月季等花木,栽植在路边和广场,美化村居环境;一些群众反映用液化气太贵,我们推进天然气入村进户,现在全村90%以上人家都用上了天然气。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理发的过程,也是与群众交流的过程。他们所思所想,他们的悲喜,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意见建议,我们都有所了解,也拉近了群众感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
现在,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半年,有几百名群众享受了服务。我们还将坚持下去。这义务理发,也成为我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志愿服务范围,开展志愿服务、送医下乡、送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检测血压、血糖,制订个性化的保健方案,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大餐。
丁栾镇前吴庄村是革命老区,这里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土地生活着的是英雄的人民,他们热情善良,淳朴好义,入村以来,我每天都被感动着,你做一点点事,他们就特别感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29日、30日于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通过近一年的驻村,让我深深明白,驻村不仅要“身驻”,还一定要“心驻”,真正与群众心连心,了解他们的困惑与诉求,解决他们的思虑和不便,才能走进群众心里,你也能由此获得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收获人生更丰沛的生命滋养。(王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