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运城博物馆内,一场主题为《跨越时空话中医》的收藏文化讲座,以历史为经纬、以器物为载体,将中医药文化的千年脉络徐徐展开。作为“三晋老字号”盛义堂第六代传承人、盛义堂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王荣以四十余载深耕杏林的学术积淀与临床智慧,为近百名文化学者、医疗从业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架起一座贯通古今的桥梁。

讲座聚焦针、刀、丹、膏四大核心领域,跨越时空,犹如一把开启文明宝库的密钥,引领观者从古代砭石到现代针灸针,从青铜手术刀到精制刀具,从古方丹药到盛义堂创新膏剂,以器具为脉络,解读中医药守护华夏文明的智慧密码。

讲座选址于运城博物馆,“本草撷华——中医药文化器具展”与王荣的讲述形成奇妙共振。从清代银制药碾的精美纹路,到刻有八卦纹饰的串铃,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中医药从“术”到“道”的升华。王荣以盛义堂祖传“琥珀膏”秘制技艺为线索,将清雍正三年“永泰仁记”耿氏膏药店的创业传奇、咸丰十年“盛义堂”号的开堂盛景,与展厅内陈列的古法制药器具串联成线。他特别提及,盛义堂传人突破家庭作坊式生产的桎梏,引入GMP标准制剂工艺的历程,正是中医药“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生动注脚。

王荣在讲座中首次披露,“盛义堂伤科学术流派”被省卫健委确定为“三晋首批中医学术流派”,秉承中医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并紧密结合伤科疾患临床特点,吸收中医各家临证精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一针二手三膏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强调“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创立“针药结合、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柔筋强骨;局部整体,调复平衡”的治伤学术思想。很大程度上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


这场讲座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盛宴,更是盛义堂“文化筑基、科技赋能”战略的生动实践。王荣透露,其筹建的盛义堂中医药博物馆已收藏古籍善本、传统器具等文物1200余件。而医院年均接诊跨省患者占比达23%,印证了中医药文化“以医载道、以文化人”的跨地域传播力。正如他在讲座尾声所言:将透过这些承载历史的器具,展现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深远贡献,同时揭示挖掘典籍、研究器具对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