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五大三粗,高高大大,看着就让人想到梁山上的李逵或是鲁智深之流。但接触久了,你会发现,在他如若古陶般粗糙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的心。

他生长在黄河边,他的思维也像一条大河,一直在奔流,一直在突破,一直在发展。也因此,他在起重机生产销售、中医康养理疗、君子文化传播推广等方面,在外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之中,于他,却是水到渠成、从容裕如的转换。
他是起重机产销的“拓路者”
丁一是长垣黄河滩人,为了挣钱,16岁就外出干活。在外面做过建筑工,之后,又涉足起重配件生意,他为人诚恳,厚道热情,很快在山东站住了脚。
谈及那个时候,丁一印象很深:开始跑业务时,常常一出去就是几个月,为了节省开支,都是住最便宜的旅馆,甚至一夜住宿才几块钱。下饭馆嫌太贵,他们就四处“找食”,冬天摘树上的小苹果吃,春天去田野里挖野菜。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吃泡面,而他们又好面子,怕宾馆的服务员知道看不起,就每天一大早打开窗户,让方便面味道尽快跑出去,把方便面袋子装在口袋里,悄悄地扔到宾馆外面的垃圾桶内。
白天是最忙碌的。一大早,丁一就骑着租来的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跑就是一天,披星戴月,到晚上累得腰酸腿疼。开始时是卖低压电料、闸刀等电器配件。后来,在家乡的师傅带领下,又跟师傅学习起重机配件维修,给人家修千斤顶、手拉葫芦、电动葫芦、起重配件等,因为维修就要常常更换零件,慢慢地,丁一就在山东开了起重机销售门市部。他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先正人品,再做商品;先做人,再经商。正是拥有这样良好的经营理念和好人缘,使他和很多机械厂家成为朋友,在当地稳稳扎下了根。

20世纪初,正当他在外面干得风风火火时,家乡领导打来电话说搞回归工程,劝丁一回乡创业。虽然常年在外,但丁一心中始终萦绕着家乡,关心着家乡。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2007年,德马科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在长垣起重园区成立了。丁一洞察到市场契机,抓住欧式起重机的潮流趋势,开始生产欧式起重机、欧式电动葫芦,事实也证明了丁一的判断,这种轻型、节能、美观的欧式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很快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产品供不应求。丁一带领公司多次受到政府的嘉奖,也成为纳税大户,同时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就业岗位。
谈起自己的创业,他感慨颇多,说办企业要经历“三水”洗礼,即身上的汗水,流下的泪水,别人泼来的冷水。但不管再难,人总要知难而进,像弹簧,压力越大,弹得越高。正是凭借这种毅力和决心,德马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稳站住了脚,成为长垣起重机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是中医康养理念的“践行者”
在办好企业的同时,丁一的理念与人生境界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年,他对传统文化深入研究,他参加上海交通大学EMBA培训学习,经常到名山大川拜访名师、访隐者,向他们虚心学习求教。他还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忙完业务,喜欢带些礼物,看望百岁老人,了解百岁老人的生活习惯,向那些百岁老人学习。他认为,老人之所以长寿,除去先天遗传基因,也跟他们的生活习惯、智慧、思想观念等相关。

人到中年,由于常年应酬,身体出现了一系列健康问题。丁一开始进行反思,认为根源还是生活方式问题。他开始潜心研究康养之道,大力呼吁现代人改变生活方式,关注自身健康。他结合自己拜访名师的一些方法,潜心浸润多年,精心钻研的手法正骨,不用吃药、不用手术,就能解除腰椎间盘突出问题。他现在在长垣万商城、伯玉村还有兰考开办了中医未来生活馆,把理疗与食疗相结合。这种手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没有侵入性风险:调理全程采用物理牵引、泥灸艾灸、柔性正骨、散节拔罐、手法调理等非手术、非注射方式,有效避免手术创伤、麻醉意外、术后感染及脊柱稳定性损伤等风险。二是无药物副作用:不依赖口服止痛、消炎或激素类药物,从根源上杜绝长期服药导致的胃肠道损伤、肝肾功能负担、药物依赖及耐药性问题。三是适配人群广:尤其适合多节突出患者、体质虚弱者、合并基础疾病(如胃病、肾病)及对手术、药物不耐受的特殊人群。整个调理过程温和舒适,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今,在他调理下,已经有很多患者重拾了健康,恢复了正常生活。
他撰写的中医馆对联,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药食同源,固本除根,尤羡上医防未病;阴阳互倚,惠民济世,更奇大道隐无形。”“但愿天下无疾苦,惟愿人类得五福。”“思想通经络通气血通,循环通脏腑通人生通。”这些语言,耐人寻味,正是对中医养生疗法的总结,也是对现代人健康问题的警醒。
他是君子文化的“鸣铎者”
长垣是春秋君子蘧伯玉(前585年~前484年)的故里,也因此被誉为“君子之乡”。
蘧伯玉在周王室礼崩乐坏的衰微之际,辅佐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数十年,成为当时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他主张“以德治国”,体恤民生。所以,卫国虽几经战乱、内讧,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伯玉等大臣的努力,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以致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惊叹不已。
蘧伯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经常检讨自己,深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常常静坐思过。《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六十岁还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蘧伯玉一生追求道德完善,留下很重要的一句名言:耻独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还不够,不能仅满足于个人修养,满足于独善其身,满足于个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仅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还要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高尚的人。

丁一自小对先贤蘧伯玉就十分敬仰。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慈悲与儒家的“正念利他”“耻独为君子”是相通的,生而为人,要博爱济众,要勇担责任。特别是“耻独为君子”的理念,丁一非常认同。他认为,一个人不但要自己行善,也要带动身边人行善;一个人不但要自己做君子,还要带动身边人一起做君子。
丁一坚持践行这一理念,撰写《耻独为君子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外出学习:驱动企业跃升的强劲引擎》等文章,并积极筹建君子文化研究机构,策划“耻独为君子·鸣铎台”文化传播项目,推进“耻独为君子”理念研究。他认为,耻独为君子理念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个良方,大至国际纷争、小到地区、邻里、个人矛盾,只要倡导这种理念,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让一尺、我让一丈,争相做君子,带动更多人去做君子,世界就会变得和谐而美好。
他还是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是当地公认的鸟类保护大使,他为保护大鸨奔走呼吁,出钱出力。他特别喜欢鸟儿,在他居住的小区和厂区办公室外面,常常撒一些谷粒,让鸟儿啄食。看着这些欢悦的鸟儿,他的心里就柔柔的,充满欢喜。
以往郑板桥告诫儿子: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丁一凭自己的奋斗,走出黄河滩,展示了黄河儿女的担当与风采。而今,他又在这片土地倡导文化、弘道扬善,就像一棵大树,必然飘散出更多芳香和华彩!(曹道伟 王自亮)